在自然环境中,群体昆虫(如蜜蜂、蚂蚁、白蚁等)、鱼类和鸟类等动物可以通过合作来完成生物个体难以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受到这些集群行为的启发,许多研究人员研究了自组装或可重构的模块化群机器人,然而,由于轮式 / 履带式机器人难以克服一些足 ...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李国瑞课题组研发的“电液驱动深海软体 机器人 ”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刊《Science Robotics》。该机器人长32cm、翼展18cm、重670g,无需耐压外壳即可承受全海深压力,集成光学感知系统,能在深海实现直行、转弯等多种轨迹运动,完成环境感知与自主调控。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Robotics》刊登了一篇令人瞩目的研究,详细记录了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领导的HANDSON团队在2024年Cybathlon全球辅助技术大赛中夺冠的技术细节。这标志着中国在辅助技术领域的研究首次获得如此高级别的国际学术认可。 该成果以“Arm ...
导语:全球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Science》杂志又添新成员。 全球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Science》杂志又添新成员。12月6日,《Science》杂志宣布,《Science Robotics》子刊正式创刊发文,第一批发表的文章共有6篇,这也是自从今年8月《Science Robotics》筹备并开始 ...
研究团队深刻认识到这些障碍的存在。论文中提到,目前的外骨骼研究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高度专业化的设备缺乏灵活性,比如专门辅助踝关节的设备很难改造用于髋关节研究;其次是各研究机构使用的软硬件系统相互独立,形成了技术孤岛,研究成果难以复现;最后是封闭的系统导致实验样本量 ...
大自然是人类最伟大的导师,深海生物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为科研团队提供了宝贵的仿生灵感。蝙蝠鱼是深海世界的“舞者”,通过巧妙的鳍肢运动,在深海中自由游弋、行走。研究团队正是从蝙蝠鱼的运动模式中汲取灵感,设计出能够游动 ...
在机器人领域,软体机器人因其柔软性和适应性而备受关注。然而,如何在保持柔软性的同时实现刚度可控,一直是一个难题。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一凡教授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最新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题为 “Scale ...
导语:这款机器人最酷的地方就在于,没有任何电子元件另辟蹊径完成了步态控制。 最新一期 Science Robotics 封面上,出现了一只四足机器人。 诶不对,放错图了,应该是下面这张。 据说这款机器人的研发灵感正是源于自然界中的乌龟,这么一说还真有点像!
北航新闻网3月20日电(记者 冯浩)在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万米深渊,压强相当于一个指甲盖上站了一头一吨重的犀牛,温度接近冰点,此前,能到达这里的深海机器人多为重量达数吨的刚性体大型潜航器,而对身长1米以内的小型机器人来说,这里的极端环境 ...
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引入了可变形的柔性脊柱,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这一重大突破不仅推动了具有脊柱的足式机器人设计领域的发展,同时也为运动控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帮助截肢或瘫痪的人重新控制肢体的方法。他们的光遗传技术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肌肉收缩,同时显著减少肌肉疲劳。 对于瘫痪或截肢的人来说,用电流人工刺激肌肉收缩的神经修复系统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肢体功能。然而,尽管 ...
近日,中国在手术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迎来重要技术突破。8月5日,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由该校多学科团队,携手中国手术机器人企业康诺思腾(Cornerstone Robotics),成功开发出全球*手术机器人多功能自动化具身智能平台,并在康诺思腾自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