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改进后的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突破30%,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10月28日在线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就在今天凌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自然》杂志)上线了一篇来自中国年轻科学家团队的重磅成果“Direct deaminative functionalization with ...
在招聘数据中可以看到,2025年三季度,人工智能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1%,求职人数同比增长23%。扩展到前三季度,人工智能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9%。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双增态势明显。
在中国民航大学,一架搭载特殊“电子鼻”的无人机正在进行飞行测试。它不仅具备常规的视觉感知能力,更能实时“嗅”出大气中百万分之一浓度的一氧化碳(CO)变化,并精准绘制其三维浓度分布图。
“搜索今日国际金价”指令发出后,大模型居然给出了“10万美元/克”的错误答案。这是10月24日2025 TechWorld智慧安全大会上发生的一幕,当某通用大模型被传统“爬虫”软件攻击后,就会按照攻击者的指令提供错误信息。
长期以来,蘑菇因其强大的适应性和独特的生物结构而备受关注。它们内部由细密的菌丝网络构成,这种天然的导电潜力使其成为生物电子学领域极具前景的材料。团队此次发现,通过特定方式培养并脱水处理后的香菇和蘑菇样本,可连接到电路中。在施加不同电压和频率的电流后,表现出稳定的记忆效应。这种效应与传统半导体芯片中的忆阻行为相似,意味着这些有机材料能像计算机内存一样,在断电后仍保留信息。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这个设备怎么用?我想体验一下!”昨天早上十点,70岁的张大伯带着家人,坐公交专程从崇贤赶到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登高,看到上山入口的外骨骼机器人,立马想体验一下。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张大伯穿戴上之后,走了几步,“走路、上山可太轻松了!我跑跑看——”话音还没落,张大伯一个箭步就跑出去了,完全跟不上他的脚步,“跑起来感觉很轻松。” 昨天,重阳登高节科技登山体验活动暨“科技助老”外骨骼机器人助行体验活 ...
科技日报讯(记者孙越)大量淤积的黄河泥沙,有望变身新型建材骨料。记者10月23日获悉,以郑州大学教授赵军为带头人的教育部新型建筑材料与结构创新团队历经5年,成功研发出“利用黄河淤泥协同多源固废制造建筑材料用人工骨料”技术。它不仅能够替代天然砂石制备绿色低碳混凝土,还为高效资源化治理黄河流域固体废弃物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已获5项专利授权。
研究人员通过模型分析与数据验证发现,2000年至2020年,全球城市爬坡面积累计达1165万公顷。其中,35%的城市爬坡区域集中在仅占全球陆地面积2.4%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内,直接造成673万公顷自然栖息地丧失,超过70%的濒危脊椎动物物种直接受到影响。据介绍,基于现有发展趋势与模型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53个国家难以实现中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69%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可能无法达到预设的保护 ...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操秀英)27日,执行北极载人深潜任务的科考队顺利返回。此次科考任务由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牵头,依托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际首艘具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三号”及“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奋斗者”号在北极共完成了43个潜次作业任务,并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水下联合作业,创新了我国双载人潜水器水下协同作业模式。
潞安化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生物质气化炉是目前全球单炉规模最大、运行压力最高的生物质气化炉。其技术路线的核心在于将未经烘焙的原生态玉米秸秆颗粒破碎制粉后,送入气化炉反应生产绿色甲醇。该生物质气化炉反应效果良好,有效气成分可达70%以上。”该负责人介绍,这台生物质气化炉成功投料产出甲醇,标志着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也标志着化工行业在绿色甲醇生产领域取得重大成功。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