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读研是网络媒体上经常讨论的热点话题,常有一些“过来人”在网上介绍导师选择、论文写作和答辩、专业就业前景。很多“科研小白”对读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次,往往走一步看一步。 与这种懵懂形成强烈反差,每年都有很多研究生在苦苦挣扎:挣扎于找不到科研点子、做不出实验、不会分析 ...
2017年9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合肥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从而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物理、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在强磁场等综合极端条件下的前沿探索。
2013年12月,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成为首批进站工作专家。目前,工作站运行平稳,进站院士在院战略咨询、技术指导、高端人才培养、研发团队培育、科技奖评审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有一组非常具前瞻性的天文物理空间计划,其中包括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这些重要实验的规划和后续工作一定能提供很多科学机会。但怎样让全国甚至国际团队知晓,得到更多的鼓舞和协助?如果我们回顾其它国家的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的发展 ...
这些可以载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册的“第一”背后,站着同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他还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我这一辈子参与过很多航天项目,但要说大事总共 ...
在全球近海环境中,有一种被称为“红色幽灵”的灾害——赤潮。赤潮发生的海域中,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会因中毒或缺氧而大面积死亡,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赤潮发生快、来势猛、规模大、危害重,如何有效防治赤潮一直是海洋科学领域一个世界级难题。进入21世纪,中科院海洋生态 ...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宣告: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全方位参与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 在导航卫星研制方面,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已抓总研制北斗三号10颗全球组网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2颗试验 ...
不久前,我国“太空家园”传来好消息,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已在轨稳定运行3年。 我国首个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室的创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魏炳波欣慰地看到,3年来,天和核心舱内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获得大量微重力环境下无容器材料实验的关键科学数据,有望为探索新材料提供指导。 “我们30 ...
问:此次“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SWQSIM)应用一举打破谷歌当年提出的所谓“量子霸权”,请问团队为什么会想到去做这样一个模拟? 郭楚:从硬件上来说,我们研发新一代神威超算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持高性能计算,通过数千万核的并行,以及每秒数百亿次的计算性能,将很多原本 ...
2023年11月9日,美国纽约大学兰贡医疗中心的外科团队宣布,他们为一名因触电严重毁容的美国男子实施了左眼全眼和部分脸部移植手术,这是世界上首次为患者实施全眼移植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容貌大为改观,左眼虽然仍无视力,但有“感觉”。 患者名叫阿伦•詹姆斯,现年46岁,是一名 ...
近年来,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深入参与到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数字化技术的核心在于对电子和光子的离散化调控:对电子(费米子)的调控形成了电子技术,对光子(玻色子)的调控形成了光子技术,它们构成了数字经济的科技 ...
从2022年2月起,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之间的冲突便愈演愈烈。抛开冲突的对与错,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了世人面前: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无人机(UAV)在一些外国文献中也被称作“drone”。drone原意为雄蜂,被用来代指马达嗡嗡、小巧灵活的无人机非常恰当。无人机的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