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PacBio HiFi全长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首次在健康人群中系统揭示口腔HPV感染与口腔微生物组的性别特异性关联。研究发现男性HPV感染者口腔中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显著降低,而女性感染者则出现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及群落结构改变,为HPV相关 ...
本研究针对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SCZ)因果关系不明的难题,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结合16S rRNA V3-V4测序技术开展整合分析。MR发现7个微生物类群与SCZ风险存在显著因果关联,其中Bifidobacterium的遗传预测丰度升高可使SCZ风险增加47%(OR=1.47)。独立队列验证显示 ...
今年10月,一项最新发表于《Chinese Medicine》的动物实验便发现,从黑姜中提取的5,7-二甲氧基黄酮(DMF),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肝细胞癌进展,为肝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团队发现,在传统放化疗中,肠道菌群的构成未受影响。然而,在放化疗联合巩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的情况下,长无进展生存期(PFS)患者的基线时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较高,而在治疗期间有所下降,而短 PFS ...
可一旦肠道菌群失衡,情况就会反过来:有害菌(比如变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会大量繁殖,一边破坏肠道黏膜,让肠道变成 “筛子”,过敏原轻松进入血液;一边打乱免疫平衡,导致 “过敏相关细胞(Th2 细胞)” 过度活跃,催生炎症因子 —— ...
综上,这项研究首次明确了六味地黄丸改善围绝经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全新机制:通过重塑肠道菌群结构,一方面富集双歧杆菌等有益菌以增强TMA降解,另一方面抑制大肠杆菌等产TMA菌并下调 cutC 基因以减少TMA生成,双管齐下降低系统性TMAO水平,进而改善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最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而与 B. lactis ...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15.5] ① ...
金羊网 on MSN
瞄准肝癌!中大团队揭示瘤内菌群促进肝细胞癌发生发展新机制
肝细胞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肿瘤,也是肿瘤相关死亡第三大病因。我国是肝癌大国,统计资料显示,全球50%以上新发和死亡肝细胞癌发生在中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肝轴对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影响HCC(肝细胞 ...
ARGs 丰度与多样性随沉积年龄增加(图 1):ARGs 相对丰度随沉积物深度(年龄)显著上升,最深层(S4,约 12000 年)达 0.5 拷贝 / 16S rRNA 基因,是浅层(S1)的 4 倍以上;多样性(亚型数量)同步增加,最深层多样性最高。PCoA 分析显示不同深度 ARGs 组成显著分异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