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的互作关系构成了自然界中最复杂、最精妙的“军备竞赛”之一。在这一博弈中,昆虫唾液不仅是口器分泌物,更是调控植物防御、促进昆虫取食和繁殖的关键“分子语言”。近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青年科学家专栏”邀请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 ...
而就在当选EMBO会士后没几天后的7月7日,高彩霞就带领团队在顶刊Cell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整合结构与进化约束的逆折叠模型助力蛋白质进化研究推进。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名为“基于人工智能的蛋白质工程计算模拟方法(AI-informed ...
PRL3-zumab是一款免疫治疗广谱(broad-spectrum)抗癌药物,对多种不同类型的癌症可能有效。如今,研究人员也发现,这款药物在治疗“湿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农大校友孙大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在石家庄逝世,享年88岁。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韩建永团队与北京农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在突破猪、牛稳定胚胎干细胞建系基础上(Cell Research, 2022;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2024),进一步解析了羊早期胚胎发育及上胚层多能性调控机制,又创建了羊稳定胚胎干细胞培养体系,成功建立了具有形成态多能性特征和激发态多能性特征的2种新型稳定的羊胚胎干细 ...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迫切需要开发具有更高耐热性的作物。珍珠粟作为一种典型的C4耐热作物,其细胞水平上的耐热机制尚不清楚。作者构建了热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珍珠粟叶片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包括20589个高质量细胞,分为5种细胞类型。维管组织细胞被确定为热胁迫 ...
为解决加拉帕戈斯群岛大型藻类分类鉴定困难的问题,研究人员采用DNA条形码技术(18S和rbcL基因片段)对海洋鬣蜥 (Amblyrhynchus cristatus)觅食地的181份藻类样本进行分析,建立了首个该区域藻类DNA参考数据库,确认了8种红藻新记录种,为研究海洋鬣蜥食性提供了重要分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