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目前,人们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其中靶向化疗、抗体治疗能有效杀死肿瘤细胞,且对人体伤害较小。但这些疗法很难对付肿瘤干细胞,如果这些“种子”尚在,它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召开专题党课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以扎实作风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题作党课报告,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主持报告会。
6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和新西兰商业、创新和就业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和新西兰莫里斯・威尔金斯中心共同承办的“2025 年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领域双边研讨会”在广州举办。本次会议聚焦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合作机遇,吸引了来自中国和新西兰的47位专家学者参与。
尽管依靠现代超级计算机和高精度数值模型,天文学家能够预测6000万年内的行星轨道演化,但突破这一时间限制,则必须依靠地质记录的反演研究。火星与地球的引力作用引起的超长偏心率周期易受太阳系混沌行为的影响,且周期值变化可达数百万年。而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通过调控地表日照量,可以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并在沉积地层中留下记录。因此,分析沉积记录中的火星-地球超长偏心率周期变化,可反演深时太阳系的混沌行为。我国 ...
量子材料在金属导电状态和绝缘状态之间快速切换,这种效应就像晶体管切换电子信号。当前处理器的工作频率在千兆赫级别,而量子材料的应用可能直接将这个数字提升千倍,达到太赫兹级别。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系外行星/太阳系小行星研究团组的科学家近日首次测定了福后星族部分成员的密度和多孔度,并推测这一古老的小行星族,极有可能是高铁球粒陨石的“太空母体”。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文学杂志》上。
在广袤的农田上空,遮天蔽日的蝗群曾是人类农业的噩梦。如今,我国科学家不仅破解了蝗虫的“集结密码”,更成功掌握了精准“关闭”这一危险集结号的钥匙。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日前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与北京大学雷晓光教授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完整解析了导致蝗虫大规模聚集的核心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以下简称“4VA”)在蝗虫体内的生物合成全过程,并基于此成功研发出能精准干预其合成、从 ...
“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数十年来默默无闻,却在“大漠孤烟直”的塞上西北以家国情怀奏响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最强音。未来,海洋所将继续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协同、登攀精神,自觉践行科技报国使命,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披荆斩棘、奋勇 ...
6月,随着夏季到来,贵州山区迎来雷电、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小高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成员、高级工程师于东俊身在北京的办公室,却关心着远在贵州的FAST的安全运行。为预防雷电、冰雹对某些电气设备 ...
6月25日,中国科学院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40周年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传承论坛在京举行。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央和国家机关侨联副主席郭启民,北京市侨联党委书记周景晓,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房自正在活动上致辞。中国科学院侨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特聘研究员施建成等京区100余位归侨侨眷代表参加活动。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科学家利用量子效应原理,首次开发出一种无需外部光源的新型生物传感器,为光学生物传感技术在医疗诊断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扫清了一大障碍。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上。
中国科学院主导的国际合作空间科学卫星“天关”(EP)取得重要突破,成功捕捉到一个编号为EP240414a的转瞬即逝的宇宙X射线信号,为揭示恒星死亡过程提供了全新视角。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天文》。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