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优化
English
全部
Copilot
图片
视频
地图
资讯
购物
更多
航班
旅游
酒店
搜索
笔记本
Top stories
Sports
U.S.
Local
World
Science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Business
More
Politics
过去 24 小时
时间不限
过去 1 小时
过去 7 天
过去 30 天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中国科学院
9 小时
【新华社】敲除这两个基因 作物将更好抵御寄生植物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我国科研团队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独脚金内酯(SL)外排转运基因,敲除这两个基因后,高粱对寄生植物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这一发现为培育抗寄生植物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中国科学院
9 小时
做中国催化事业的“催化剂”
2月9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燮贤先生的百年诞辰。郭燮贤院士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催化科学家,对中国催化研究走向国际学术舞台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
9 小时
基因组重编码生物体“赭石”诞生
美国耶鲁大学合成生物学家创建了一种新型基因组重新编码生物体(GRO),并命名为“赭石”(Ochre),实现了对生物体遗传密码的重写。这一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不仅促进了人类对遗传密码可塑性的理解,也为未来合成生物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
中国科学院
7 小时
【人民日报】中国科学家发现“政和八闽鸟” 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王敏团队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福建地调院”)团队对新发现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的联合研究,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5亿年)就已经出现。这一发现,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重要特征的出现时间提早了近2000万年。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月13日在《自然》发表。
中国科学院
9 小时
利用原子阵列实现负折射首获证实
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与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科学家首次证实,使用原子阵列即可实现负折射,而无须依赖人工制造的“超材料”。这一发现为开发超透镜和新型隐形设备铺平了道路。相关论文发表于12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
中国科学院
9 小时
【科技日报】1.5亿年前“恐龙时代”鸟类化石发现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通过研究政和八闽鸟,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就已出现。这一发现将现代鸟类的关键特征——尾综骨的出现时间提前了近2000万年。
中国科学院
9 小时
迄今最详细肾功能遗传图谱绘成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家绘制出了迄今最完整、最详细的肾功能遗传图谱,发现1000多个基因有望成为肾病治疗标靶。这些成果为肾脏疾病的预防、精确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了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研究团队表示,肾功能障碍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通过逐一研究近1000个人类肾脏样本和数十万个肾脏细胞,他们完成了这份遗传图谱。他们还创建了一种“肾脏疾病遗传记分卡”,让医生能与患者一起分析,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