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晨阳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春联起源于桃符,最早见于先秦神话,《山海经》《论衡》《淮南子》等书中均有记载。从最初驱邪禳灾的“神荼”“郁垒”,延伸为桃符题词、春帖诗句,在敦煌遗书中发现唐代立春时“书门左右”的题句,也偶见宋人苏轼、朱熹等以两行偶句题于桃符。《宋史》记载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桃符,尽管被后世认作楹联之肇启,但宋元时“春联”的概念并不明晰。人们耳熟能详的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 ...
春联的书写往往伴随着祭祖、迎春等民俗仪式,赋予了这一传统行为更深的文化价值与情感寄托。贴春联不仅是个人的欣赏,更是与他人互动的表现,正如古人所言“沿途听爆竹,逐驿读春联”。春联逐年更换的习俗也象征着辞旧迎新的生活态度,让人们在每个新年都焕然一新。此外,春联常用横批与福字的结合,形成了祥和的画面,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文化表达的形式。
每到春节,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便成为了华人社会共同庆祝的标志。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这一传统在《山海经》、《论衡》和《淮南子》等古籍中均有载录。最初的桃符是为了驱赶邪恶、祈求安宁而作,而这一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了如今耳熟能详的春联形式。 春联的演变历程可谓波澜壮阔,古文献中记载的春联最早出现在明代,并逐渐取代了桃符,成为春节祈福的主要形式。王安石的《元日》中提到的“桃符”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