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国家首个水风光一体化基地——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孟底沟、牙根一级两座大型水电站实现同步大江截流,这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到主体工程施工新阶段。
地面上,自动驾驶巴士缓缓驶来。没有司机,却能精准转弯、自动避障。车厢内的智能机器人讲解员用流畅的语音介绍沿途建筑与科技亮点,乘客们透过全景窗,看到城市建设的脉动与界面的焕新。
在浙江医院康复治疗中心训练室内,68岁的陈先生正全神贯注盯着屏幕。他头上戴着一顶布满传感器的“帽子”,脑海中反复想象着一个简单的动作——“抬起左手”。就在他意念集中瞬间,旁边的一只机械手臂随之缓缓抬起,屏幕上的虚拟人物也同步完成了端杯喝水的动作。这一 ...
“超级细菌”泛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对付它,是世界性医疗临床难题。不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本、徐峰教授课题组最近在国际顶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给这场“耐药菌之战”带来了新希望。
实验数据显示,该水凝胶外泌体递送给药体系安全性良好、疗效显著。细胞实验中,改造后的外泌体可高效结合肝星状细胞,释放有效成分,有效减少氧化应激、抑制胶原沉积;动物实验中,该体系在肝脏的滞留时间延长至4周,能明显减轻小鼠肝纤维化程度、降低炎症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扎实依据。
王慕华表示,“风清”“风雷”“风顺”主要是面向气象系统内部的人工智能预报系统,是为突破大模型预报核心技术、提升天气预报精准程度而研发的。如“风清”大模型训练过程紧密结合物理守恒特性,可有效提升长时效预报结果的活跃度,全球可用预报天数达到10.5天,超过欧美主流气象预报大模型。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严锋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控制症状加重”。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以补充多巴胺缓解症状;以及脑深部电刺激术,通过在大脑特定区域植入电极,持续放电刺激神经,缓解肢体震颤和肌肉僵硬。然而,这些治疗手段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却远未达到理想效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在1926名糖尿病和肥胖人群组成的前瞻性队列中,还验证了模型的临床价值。该模型早筛时成功检出6例胰腺癌患者,检出率达75%,所有检出病例均为早期(0期、Ⅰ期或Ⅱ期),而采用肿瘤标志物CA19-9仅检出1例。与影像学检查相比,该模型能提前45—298天(中位227.5天)发现病变,为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当卒中骤然发生,患者的健康状况会急转直下,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科研人员不断探寻更好的治疗方法,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也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力量。新技术的强势介入,或将给卒中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升级版外骨骼智能设备整体重量约2.5公斤。这次升级后,用碳纤维替代了原来的纯机械,可根据老人身体不同情况,分为5个助力等级。”程天科技康复治疗师介绍,产品设计的初衷是解决老人“出行难、怕摔倒”的问题。
餐厅中,机器人大厨熟练地烹饪着自己的拿手好菜;田间地头,采摘机器人伸长手臂采摘水果;养老院里,按摩机器人帮助老人放松筋骨……这些并非科幻电影中的桥段,而是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落地应用的真实场景。走下展台、走出赛场,机器人如今正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在各类细分场景中应用普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科技日报讯(记者魏依晨)10月27日,记者从江西省药监局获悉,热敏灸机器人已获得第二类医疗器械上市许可。 据介绍,热敏灸是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陈日新团队的原始创新技术,该项技术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陈日新带领团队基于“腧穴敏化”“灸之要,气至而有效”“辨敏施灸”等原创理论,将热敏灸技术与现代AI技术结合,成功研发了热敏灸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