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壤样本研究再获一项重要成果——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2克月球背面样品的细致分析,最新识别出罕见的来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
我国科学家在对嫦娥六号2克月壤样品的科学分析中,识别出来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而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来自这类陨石的撞击贡献。该成果已于北京时间10月21日凌晨3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
隐藏在嫦娥六号月壤中的又一段太阳系秘史被破解。今天凌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家的新发现:他们从月壤中识别出主要分布于外太阳系小行星带的CI型陨石残留物。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对内太阳系物质迁移机制的认识,也为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月球上的水从何而来?外太阳系的物质能否穿越亿万里来到我们身边?嫦娥六号月壤为解开这些谜题提供了关键线索。我国科研人员在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发现罕见陨石撞击残留物,不仅证实了小行星碎片能够从太阳系外围“长途跋涉”至内太阳系,也为解释月球上水的来源提供了全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21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早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举措。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不断取得生态保护新成效,为提升全球生物多样性现代化治理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了成功典范,获得了国际赞誉,彰显了大国担当。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林莽表示,月球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现在有很多假说,有说它是原地的,有说是彗星陨石带过来的。这次他们发现这个陨石是富含水的,而且发现了很多这类的陨石,代表它对月球水的贡献以前是远远被低估的。未来科研团队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去定量到底有多少水是通过这一类陨石带过来的。
美国科学家在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通过最新实验证明,快速基因组测序与解读可在数小时内完成。这一突破不仅创造了迄今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最快纪录,更标志着临床医学的一大进步,有望为重症婴儿提供更精准、更及时的治疗。
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分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深入学习研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昆明分院院长、分党组书记姚永刚主持会议,分党组其他成员出席会议,分院机关全体在职党员列席会议。 会议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生动记录了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的生 ...
10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申请的第796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亚热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科学和技术问题”为主题,探讨了当前亚热带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最新进展、需求与趋势、面临挑战与对策。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讨论会。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科学家,首次在有机材料中观测到一种曾被认为仅存在于无机金属氧化物中的量子效应。这些特殊的有机分子能借助该量子机制,以极高效率将光能转化为电能。这一突破有望催生更简单、更轻便、更廉价的太阳能电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要让电子产品性能更强,就意味着其基本构建单元晶体管需要更小、更密集地封装在芯片上。这一趋势被著名的摩尔定律概括为“微芯片上的组件数量每年都会翻一番”。但这一规律在2010年左右开始“动摇”。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李晓航(音)和同事如今发现,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或许不是让芯片继续变小,而是向上堆叠。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自然-电子学》。
10月19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以下简称“AIMS望远镜”)日前通过结题验收。该成果不仅填补了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的国际空白,也为后续大型天文设备在高海拔地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